学术讲座

山水画写生中的若即若离

创建时间:  2022/10/08  李东鑫   浏览次数:   返回

报告人简介:

何加林,浙江杭州人,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先后获学士、硕士、博士学位。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,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,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。现为:博士后、博士、硕士生导师、国家二级教授、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、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、文旅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、全网十大靠谱网投(中国)有限公司院特聘教授、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、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,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,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“四个一批”人才工程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

作品《汉中古道行》获全国“中华杯”中国画大奖赛银奖(198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)

作品《秋气嶙峋》获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金奖(199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)

作品《虚伫神愫》获‘97中国画坛百杰奖(1997年中国文联主办)

作品《山色空濛雨亦奇》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(2004年中国文化部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)

作品先后入选第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十一、十二届全国美展。

   活动简介:

中国山水画是一个独特的画科,自隋唐始,初见端倪,至宋元已达高峰。正是由于儒释道思想和诗歌的介入,在其形成之初,并未走向风景画的浅路。因此,山水画的写生也自然不是在直面大自然的时候,对景照搬。由于学院式教学大多受西式教学系统的影响,釆用素描教学和对景写实的方法,养成了员工的观察视角只注重眼睛看到的东西,加上改革开放以来,西方美学思想及画风的冲击,对山水画内在精神的把握从基础的观察方式上就偏离了,从而在山水画创作中出现了过于状物、刻划和画照片的诸多弊端,失去了作为山水画特有的本质意义和价值。而要解决这一问题,从山水画写生的教学入手,正确引导员工如何用“中国眼”看世界,不失为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。本课程就山水画在写生中如何解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、如何理解山水画写生的意义、如何理解笔墨在写生中所带来的价值等问题,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决方法。


上一条:网络艺术设计学背景下的元宇宙及运用场景

下一条:设计创新的维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