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

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(PACC)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设立的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的产学研机构,是全网十大靠谱网投院MFA公司产品基地。中心位于顾村公园1号门环岛路2号,根据公共艺术创作材料划分为六个工作室,分别是玻璃陶瓷、竹艺木雕、金工首饰、漆艺、织绣、综合材料工作室,以及设计师驻地创作空间等。

中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标,针对“如何培养艺术设计创新复合型人才、如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转化、如何实现知识服务社会可持续发展”三个拟解决的重大问题。在非遗传承、公共艺术、城市会展三个领域展开教学、研发、服务,构建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模式。

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发平台

中心对接国家非遗保护战略,在非遗活态传承和创新设计具有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,目前已执行文化和旅游部、教育部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“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”教学班26期,培训600多位非遗传承人群,携手高校师生、设计师、品牌机构形成独特的“非遗跨界创新教学模式”,积极推进非遗传承与校园文化的融合,促进非遗与老字号跨界创新项目,获“上海设计100+”等称号。

中心积极推进东西部协作及非遗扶贫工作,建设两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,分别是“公司传统工艺工作站(2017年设)”“公司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(2016年设)”,孵化非遗创新作品百余件,获全国“非遗扶贫品牌行动”称号等,获媒体报道千余次。

MFA研究生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平台

通过协同创新教学机制,以研究生教学为主体,采用跨国界、跨文化、跨专业的创新教学模式,展开国际创意工作营、设计师驻地教学、传承人驻地研发等创新教学活动,以及公共美育、展览展会、艺术沙龙等社会实践活动,培养一批公共艺术、非遗传承、艺术设计方向的高层次复合型研发人才。

中心主办六届“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”以及系列国内外专题展,师生作品参展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”“中国设计大展”等60余次。积极推进公众美育,推进非遗进社区、进校园、进商圈等覆盖30余万人次,为师生提供了精彩纷呈、学科融合的实践平台,让高校学子从非遗传承中撒播文化自信的种子。

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更新的平台

建立全球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及交流平台,围绕“地方重塑”的理念,推进公共艺术学术讲座和创作教学,以乡村振兴、社区更新为主题,展开可持续公共艺术创作项目,推进文旅融合。中心为浙江莫干山等乡村提供创意服务,为渔阳里等红色地标提供公共艺术服务等,以高校智力服务地方建设。